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71篇
  免费   177篇
  国内免费   351篇
林业   197篇
农学   133篇
基础科学   250篇
  901篇
综合类   1150篇
农作物   31篇
水产渔业   8篇
畜牧兽医   46篇
园艺   9篇
植物保护   174篇
  2024年   22篇
  2023年   102篇
  2022年   120篇
  2021年   88篇
  2020年   114篇
  2019年   134篇
  2018年   99篇
  2017年   137篇
  2016年   163篇
  2015年   117篇
  2014年   161篇
  2013年   136篇
  2012年   207篇
  2011年   179篇
  2010年   154篇
  2009年   143篇
  2008年   128篇
  2007年   124篇
  2006年   105篇
  2005年   109篇
  2004年   73篇
  2003年   42篇
  2002年   44篇
  2001年   38篇
  2000年   34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22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7 毫秒
81.
为探明盐渍化农田不同施氮水平下向日葵氮素吸收利用规律,采用15N同位素示踪技术进行田间微区试验,以不施氮处理(N0)为对照,设计3种施氮水平(N1=150 kg/hm2、N2=225 kg/hm2、N3=300 kg/hm2),于向日葵成熟期测定植株和0—100 cm土层土壤15N同位素丰度及总氮含量,研究各处理肥料氮素的去向及其利用机制。结果表明:向日葵氮素吸收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成熟期作物氮素吸收量在N2水平较不施氮显著增加38.7%;土壤氮和肥料氮对作物当季氮素吸收的贡献比例为84.9%和15.1%。N2水平下,肥料氮的贡献比例较N1增加35.7%,土壤氮的贡献比例较N1降低4.3%。肥料氮残留量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减少,土壤中47.4%的残留肥料氮主要集中在0—20 cm土层。不同施氮水平下肥料氮去向均表现为氮肥损失率>氮肥残留率>氮肥利用率,N2施氮水平下氮肥利用率较N1、N3显著提高22.7%和14.6%,土壤残留率较N1、N3减少8.5%和8.6%。综合考虑向日葵氮素吸收利用及土壤中氮素残留情况,225 kg/hm2施氮量下氮肥利用率为27.4%,氮肥残留率为32.3%,氮肥损失率为40.3%,是中度盐渍化农田较适宜的施氮量。  相似文献   
82.
为了对云南农田土壤常量与微量元素进行科学有效地管理,并为农作物合理施肥提供依据,利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法测定云南14个地方农田土壤常量及微量元素(P、K、Ca、Mg、Cu、Fe、Zn、Mn)的含量,并对土壤中常量及微量元素含量的状况与分布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云南农田土壤中速效P、K元素处于平衡,速效Ca、Mg亏缺,速效Cu、Fe、Zn、Mn等微量元素盈余。在不同地貌下,土壤常量及微量元素分布有明显的差异,滇中红色高原土壤的速效态微量元素(Fe、Zn、Mn)的含量明显高于滇东喀斯特高原和滇西横断山脉;速效P、K、Ca的含量从西至东有逐渐下降的趋势;而速效Cu的含量则从西到东有逐渐上升的趋势。研究结果对于农田土壤元素测定及农业生产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3.
肥东县耕地抛荒现象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耕地是粮食生产最重要的物质基础。随着种粮效益的不断降低,农民种粮积极性受到了严重挫伤,耕地抛荒现象严重。该文以肥东为例,通过实地调研,分析抛荒原因并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84.
[目的]对玛纳斯河流域不同恢复模式下盐渍化弃耕地土壤有机碳及团聚体稳定性的变化特征进行分析.[方法]以玛纳斯河流域为背景,选取典型的重度盐渍化弃耕地为试验区.随着弃耕地变成棉田年限的增加,土壤有机碳(SOC)含量增加,开垦2、5和10年的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和易氧化有机碳(LOC)的含量以及土壤水溶性有机碳(WSOC)和土壤热水溶性有机碳(HWSOC)的含量较弃耕地高.连续人工开垦后SOC和大团聚体(>1 mm)含量增加,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增强,其中开垦10年0~5、5~10 cm土层>1mm团聚体分别占56.9%和56.7%,团粒指数下降至43.9%.[结论]水稳性团聚体的含量与SOC和土壤HWSOC达到0.05水平显著正相关.玛纳斯河流域盐渍化弃耕地新垦土地对绿洲农田土壤HWSOC对维持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贡献明显.  相似文献   
85.
冯珍  董莉丽  胡丹 《安徽农业科学》2014,(31):10947-10949
[目的]研究渭北旱地退耕还林工程在提高土壤质量和改善土壤结构方面的作用。[方法]选取位于渭北旱塬的长武县马坊村人工林地、荒地和农地3种土地利用类型,利用快速湿润法测定表层土壤各粒级水稳性团聚体质量百分含量,并测定全土样和水稳性团聚体各组分的有机质和速效磷含量。[结果]水稳性团聚体平均质量直径、几何平均直径和土壤有机质含量在林地和荒地较农地大。有机质和速效磷含量在粒级0.05 mm的土壤团聚体中最小,0.5~0.1 mm土壤团聚体有机质含量最高,0.2~0.5 mm土壤团聚体速效磷含量最高。[结论]农地转化为人工林地后,土壤质量具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且小粒级团聚体向大粒级转化。土壤有机质和速效磷含量主要分布在较大粒级的水稳性团聚体中,并随着粒级由小变大,二者先增大后略微减少。  相似文献   
86.
从材料选择、模板制作及安装、砼的制作及养护等方面介绍了标准农田建设中现浇渠施工工艺,即钢架四面立模一次成型技术。  相似文献   
87.
油-稻轮作制中供氮水平对作物及土壤氮磷钾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间试验条件下探究了不同供氮水平(0、90、180、270、360 kg/hm2)对油(华油杂9号)-稻(丰两优香1号)轮作下作物及土壤中氮磷钾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油菜生育前期氮磷钾积累量无显著变化,120 d后氮磷钾积累量随施氮量增加而增加,各处理差异显著。磷素积累量在直播180 d后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以180 kg/hm2处理积累量变化最大,与270、360 kg/hm2处理相比无显著差异。水稻氮积累量随施氮量增加而增加,但270 kg/hm2与360 kg/hm2处理无显著差异,而磷钾积累量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磷素积累量以270 kg/hm2处理最大,180、270、360 kg/hm2处理下,钾积累量在整个生育期内无显著差异,说明在油菜季施用较高氮肥来保证油菜对氮磷钾吸收基础上,后季水稻适当减少氮肥用量便可保证其对氮磷钾的吸收;从整个轮作周期农田氮磷钾平衡状况看,除不施氮肥外,其他处理农田土壤氮素均处于盈余状态,盈余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各处理在投入相同磷钾肥情况下,土壤磷素盈余量随施氮量增加呈降低趋势,施氮量为270、360 kg/hm2时,磷素出现亏缺,不同氮处理的农田钾素均处亏缺状态,且亏缺量随施氮量增加而增加。  相似文献   
88.
秸秆腐熟剂对水稻秸秆还田应用效果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秸秆腐熟剂对水稻秸秆还田应用效果试验结果表明,水稻秸秆还田施用秸秆腐熟剂能提高水稻产量,最高增产850.5 kg/hm2,增产率8.4%。同时有效促进了水稻秸秆快速腐解,土壤容重略有下降、CEC值有所增加,对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培肥地力有一定的效果。  相似文献   
89.
黄河三角洲盐碱耕地型中低产田概况及改良增产技术探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由于地理位置、地形、地下水埋深等原因,黄河三角洲土壤盐渍化严重,可利用的土地属于盐碱耕地型中低产田,但作为我国重要的后备耕地资源,其改良利用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目前,对于黄河三角洲盐渍土改良措施主要有暗管排盐、修筑台田、土壤肥力提升、覆盖抑盐、土壤改良剂、咸水及雨水高效利用、耐盐作物筛选及种植等技术,进一步开展水肥盐优化调控、植物耐盐机理及根际土壤耐盐微生物的筛选工作,从而为黄河三角洲盐碱耕地型中低产田改造及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0.
研究淮安市不同农域、不同土壤类型1982年以来土壤p H值变化规律,结果表明:2013年全市省级监测点耕层土壤p H值在5.4~8.1,平均值7.0,平均值与1982年相比减少0.8个单位;1982—2013年,土壤p H值平均值总体呈下降趋势;2009—2013年,土壤p H值基本趋于稳定。氮肥过量施用是农田土壤酸化加速的首要原因,其次作物根系分泌物直接导致根际土壤p H值降低。另外,生理酸性肥料的施用也会引起土壤p H值的下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